在澄迈县永发镇赛玉村,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兵支书”,他以军人的坚毅与担当,扎根基层热土,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他就是90后退役军人曾德隆。自2021年担任赛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探索“庭院经济+文化赋能”模式,让曾经脏乱差、发展滞后的小乡村实现华丽蜕变,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他也因此荣获“永发镇优秀共产党员”“永发镇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曾德隆(右三)
党建引领,让“方寸地”变身“增收田”
赛玉村曾经面临人居环境卫生脏乱差、村民增收渠道单一的难题。面对困境,曾德隆没有退缩,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深入调研、反复研究,最终提出“一分菜园”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为了将这一想法落地,他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党员联户”机制,组织32名党员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带头示范,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在他的努力下,113户村民的闲置房前屋后被整合起来,打造出了“一里庭院经济带”。
在曾德隆的引导下,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村民曾令合利用村口的槟榔园,发展“槟榔+鸡”的林下经济模式,一年增收8000元;村民曾祥明则在房前屋后建起“一分菜园”,种植时令蔬菜供应自家餐饮加工店,绿色美味的农家菜深受消费者喜爱。如今,赛玉村的庭院经济年产值已突破50万元,户均增收4500元,真正实现了让“方寸地”变成“增收田”,拓宽了村民的致富路。
文化赋能,留住乡愁焕活力
曾德隆深知,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他以“一分菜园”庭院经济为依托,积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发展注入文化内涵。他将村委会大院内废弃小学操场改建成“共享菜园”,让房前屋后没有空地的村民也能参与种植;把废弃小学教室打造成老人活动中心、“村级档案馆”“乡愁馆”,既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又美化了村委大院环境,更留住了乡村的记忆与乡愁。
同时,曾德隆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深入挖掘东坡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将东坡文化、乡村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融入“知轼耕读园”,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IP。这些文化举措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赛玉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实干为民,绘就乡村新画卷
曾德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民生实事为抓手,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他多方奔走,累计争取资金530万元,建设小型冷链仓储中心,解决了村民零散农产品储运难题;完成5.2公里生产道路硬化,推动全村7个自然村道路硬化、亮化、美化,安装太阳能路灯320盏。此外,他还积极开展“三清三改”行动,将闲置院落和道路两旁荒地变为菜园、果园、花园。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赛玉村从过去的“脏乱差”彻底变成了如今的“洁净美”,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显著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曾德隆的付出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村民们都说:“曾书记是我们的‘主心骨’,村里大事小事他都操心。”在他的“民情台账”上,详细记录着村民的诉求、办理进度和结果反馈,真正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赛玉村的发展经验也吸引了众多来自澄迈县内其他乡镇和其他市县的考察团前来学习,他们表示,曾德隆的创新精神和实干作风值得借鉴,赛玉村为没有区位优势和自然特色的薄弱村探索出了可复制的发展经验。如今,赛玉村已成为永发镇的“样板村”,《海南日报》《乡村干部报》《乡村振兴电视夜校》等媒体栏目也对其进行了深入采访和推广。
从退役军人到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曾德隆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创新激活资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四有”军人退役不褪色的精神和新时代党支书的使命担当。在他的带领下,赛玉村正向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大步迈进,而他也将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版权所有©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主办: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办公室 开发维护: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898-65237257;0898-68660501(信访);0898-65250265(光荣牌悬挂服务监督电话)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49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0000067 琼ICP备2021000482号